艾灸调理尿血

  • 【概述】

  • 尿血,指血从小便排出,尿色因之而淡红、鲜红、红赤,甚或夹杂血块。患病原因是因为感受湿热外邪,或恣食青粱厚味,滋生湿热,湿邪挟热蓄于膀胱,气化失司;或肝胆湿热内盛,下注膀胱,或脾不统血,肾失封藏;或阴虚相火妄动,灼伤脉络;或劳神太过,心火独亢,移热小肠,灼伤脉络等导致血随尿出,临床有虚实之不同,主要有膀胱湿热、脾肾两虚、肝胆湿热、心火亢盛、肾阴亏损、气滞血瘀六种证型。

  • 【病因】

  • 临床上辨血尿颜色对鉴别诊断有显著意义,如尿色紫红或鲜红者多为实热,淡红者多为气虚,鲜红而伴有骨蒸劳热者多为虚热,尿色紫黯则为血瘀。

  • (l)膀胱湿热尿血与肝胆湿热尿血。均为实热证,系热邪偏盛迫血妄行所致。膀胱湿热尿血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悠食膏粱厚味,滋生湿热,湿邪挟热蓄于膀眺,气化失司,故见小腹胀满而尿道热痛,全身兼症较轻;肝胆湿热尿血多因肝胆湿热内盛,下注膀胱,故见发热口苦,恶心欲呕,胁肋疼痛,全身兼症较重。

  • (2)心火亢盛尿血与肾阴亏损尿血:皆为热证,火伤血络而致。心火亢盛尿血,多因劳神太过,心火独亢,移热小肠,灼伤脉络,实热则尿色红赤,常伴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肾阴亏损尿血,多因阴虚火动,灼伤脉络,故见尿色鲜红或淡红,阴虚内热,故伴头晕耳鸣,骨蒸潮热。

  • (3)脾肾两虚型:属阳气虚衰之证,多因脾不统血,肾失封藏所致,故见小便频数而清长,血色多呈淡红。

  • (4)气滞血瘀型:因伤致瘀、气虚血瘀或寒凝血瘀等,瘀血内阻于膀胱,血不循经而尿血,其特点为血色紫黯,常挟血块,兼见排尿不畅,轻度刺痛,小便混浊,并见瘀血兼症。

  • 【症状】

  • (l)膀胱湿热:小便短涩带血,血色鲜红或黯红,甚或夹杂血块,尿道灼热刺痛,或癃闭不通,少腹拘急胀痛,间有发热,口燥咽干,腰痠困楚,舌红苔薄黄或薄腻,脉滑数。

  • (2)肝胆湿热:小便短赤带血,或兼见小便黏滑不利,发热口苦,渴不欲饮,纳减腹胀,恶厌油腻,胁肋疼痛,或身目发黄,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 (3)心火亢盛:尿血鲜红或深赤,灼热疼痛,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心烦失眠,夜寐不安,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 (4)肾阴亏损:小便带血鲜红,而量不多,或伴尿痛涩滞,时作时止,房劳则发作或加重,有时伴血精,会阴坠胀不适。兼见头晕耳鸣,颧红潮热,精神委靡.心烦口干,腰膝痠软,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 (5)脾肾两虚:久病尿血色淡红,迁延不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小便频数,头晕耳鸣,面色不华,神疲肢倦,气短乏力,气短声低,头晕耳鸣,纳少便溏,腰脊痠痛或兼齿衄、紫斑,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或濡缓。

  • (6)气滞血瘀:尿血色较黯,有小血块,小腹刺痛拒按,或可触及包块,时有低热,便秘烦躁,舌质紫黯或有斑点,苔薄,脉细涩或沉涩。

  •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参考温度(℃) 参考时间(分钟) 备注
    第1天 中脘 54 50 单穴
    足三里 48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2天 关元 54 60 单穴
    曲骨 48 30 单穴
    三阴交 54 6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3天 肾俞 54 60 双穴
    照海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4天 志室 54 60 双穴
    复溜 54 50 双穴
    悬钟 48 30 单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5天 志室 54 50 双穴
    束骨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6天 膈俞 48 30 双穴
    京门 48 3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7天 小肠俞 54 40 双穴
    归来 52 5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第8天 肝俞 54 40 双穴
    章门 52 40 双穴
    神阙 54 60 单穴

  • 【注意事项】

  • 艾灸治疗本病症状有缓解作用。临床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平时注意不要过度劳累,禁烟酒,慎房事。


  • 首页|
  • 品牌简介 |
  • 特色技术|
  • 专家在线
jdf-icon

中华老艾堂艾灸加盟中心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008-6909 微信:laoaitang

地址:中国郑州文化路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