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后头痛亦称“太阳头痛”,是指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疼痛连于项的一种疾病,多属太阳经病变。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于头,滋养人的大脑。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有赖于头部经络传导的通畅,气血供应的充足,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当脏腑发生病变,必然要影响头部气血的供应,导致病理上的头痛。本症病因主要由于邪气阻滞太阳经脉所致,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且属实者居多。病位在头,病变部位在膀胱经。
-
【症状】
-
(1)经脉不利:头痛以后头部为主,痛连颠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痠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
(2)寒湿侵袭:头痛项强,肢体痠痛,或有寒热,舌苔薄白,脉浮濡。
-
(3)肝阳上亢:枕部头痛或连颠顶,头痛头胀,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赤如醉,失眠,健忘,头重脚轻或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长有力。
-
(4)气滞瘀血:头痛以后头部为主,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其痛如刺,固定不移,舌质黯或紫,或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
【病因分析与鉴别】
-
(1)经脉不利后头痛与寒湿侵袭后头痛:二者均为外感头痛,多由于患者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而引起。经脉不利型头痛因外感风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故清阳受阻,经络不通而后头部失养,或因为风邪阻滞太阳经脉,导致太阳经脉经气不畅,发为后头痛。太阳经经脉不通,表现以后头痛为主,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前额、颠顶、头侧部及颈部,故疼痛连颠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痠痛,连及前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均为太阳经病的表现。寒湿侵袭型后头痛,多因风邪多挟寒、湿邪,侵袭人体头部,导致后头部脉络不畅,或由于久卧寒湿之地,或大汗之浸渍冷水,以致后头部经脉闭阻不通,故而作痛,见头痛项强,肢体痠痛,或有寒热,舌苔薄白,脉浮濡为寒湿侵袭之征。
-
(2)肝阳上亢后头痛与气滞瘀血后头痛:二者同为内伤头痛,一般发病较缓慢,肝阳上亢型后头痛是由于情志失调而致肝失疏泄,日久郁而化火,耗伤肝阴,肝阴亏虚,肝阳失敛而上亢,气郁化火,风火相煽,火随气窜,上扰头部,发为疼痛。肝阳上亢症见枕部头痛或连颠顶,头痛头胀,脑部热痛;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上扰于头面,故见心中烦热,面赤如醉,失眠,健忘;肝主筋,肝阴亏虚见头重脚轻或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长有力为肝阴亏虚,肝阳亢盛之象,气滞瘀血型后头痛,由于外伤跌仆,或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而络脉不畅,气滞而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失养而发为头痛。头部气血阻滞不通,而见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病邪不去,则经久不愈,血淤停积于局部,导致局部气血不得通达,故见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舌质黯或紫,或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
【艾灸取穴】
-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第1天 | 风门 | 54 | 50 | 单穴 |
列缺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神道 | 54 | 60 | 单穴 |
命门 | 48 | 30 | 双穴 |
申脉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百会 | 54 | 60 | 双穴 |
风府 | 48 | 30 | 双穴 |
丰隆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阳白 | 54 | 60 | 单穴 |
大陵 | 54 | 5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5天 | 上星 | 54 | 50 | 双穴 |
中脘 | 48 | 30 | 双穴 |
足三里 | 54 | 60 | 单穴 |
第6天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阴谷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艾灸体会】
-
头部是人体经络分布 多、 为集中的部位,十二条经络的阳经都汇集于头部,为其提供营养物质。当其功能失调时,就会影响头部的健康。头部疼痛是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信号,绝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要正确地判断患病的脏腑以及病症的各种变化,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属于那种类型的头痛,都是脏腑发生病变在头部的表象。因此,无论所患的何种头痛,都应该在脏腑上查找病因,如若不然,头痛的治疗,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大多数来诊的患者,只要根据头痛的所在的部位,不需诊脉就完全可以判断患病的病因,然后,根据所属的经络进行治疗,就能立即止痛,使病情完全得到抑制,对这种病症的判断以及采用的治疗方法屡试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