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皮肤结节看这里

  • 【概述】

    皮肤结节是指通过触摸,感知皮下有(有些高出皮肤表面)大小不一,形状有各异的结节。
    本症可包括瘰疬、结核、痰核等病证。
  • 【症状】

    (1)痰火凝结:初起一个或数个豆大结节,肤色不变,触之坚硬,推之移动,不热不痛,日渐增大,与皮粘连,瘰瘰如珠,历历可数,日久溃破,脓水清稀,久不收口。初起时自觉症状不明显,日久则兼见午后潮热,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皮肤失润,舌红或红绛,苔少,脉沉细而数。
    (2)痰湿流聚:初起散在稀疏,芝麻大小,以后逐渐增大如黄豆,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浅褐色,质地较硬,表面粗糙,剧烈瘙痒,或伴有腹泻便溏,纳呆,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弦滑或沉濡。
    (3)气血郁滞:呈圆形或椭圆形,蚕豆或樱桃大小,初起表面色鲜红,逐渐变黯红或紫红色,略高出皮肤,自觉疼痛,触之痛甚,一般不化脓,不破溃,可伴有局部肿胀,发烧,咽痛,关节疼痛,舌红,苔少脉弦涩或沉弦。
    (4)寒湿阻络:初起不红不肿,逐渐扩大色红,四肢多发,呈带状分布,数量逐渐增多,日久溃破,脓液淡黄,结节之间有条索状硬结。一般无全身症状。兼见手足不温,肤色不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滑。
    (5)疫气浸淫:初起呈浅红色、黄色或正常肤色,日久呈深红色或红褐色。晚期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结节,凹凸不平,多伴有冷热痛痒,感觉减退或部分消失,舌红苔少、脉细数。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痰火凝结结节与痰湿流聚结节:二者皆与痰有关。前者因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凝结颈项、耳后等处;之后肝郁化火,下灼肾阴,热盛肉腐,化而成脓,其表现为瘰瘰如珠,历历可数,肤色不变,日久色深红;触之坚硬移动,日久变软,可破溃,流溢清稀脓液,久不收口,伴有阴虚内热证,如午后潮红,肌肉消瘦,舌红或红绛,苔净,脉沉细数。后者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积,聚而生痰,痰湿流溢,聚于肌肤而发病。湿性重浊,痰湿交混,重浊下坠,故结节以下肢 为常见。初期为散在稀疏的小颗粒,以后密集成群或散发孤立存在,浅褐色,剧烈痛痒,表面粗糙碍手,不破溃,常伴有腹鸡便溏,纳呆,舌淡体胖,苔腻,脉沉濡。
    (2)气血郁滞结节:本症好发于小腿,由于内有湿热,下注于血脉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郁滞经脉而成,这种结节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发于小腿伸侧者,结节呈红或鲜红,较小较浅,数量较多,不破溃,消退后易复发,其多为急性发病,春季多发;发于小腿屈侧者,结节呈黯红色,较大较深,数量较少,可破溃,经久不愈,其呈慢性发病,冬重夏轻。
    (3)寒湿阻络结节与疫气浸淫结节:此二证均为外邪内浸所致。前者多由贪凉饮冷,素体阳虚,复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凝滞经脉,结节乃生。表现为初起不红不肿,以后结节扩大紫黯,仍无疼痛,破溃后溢出稀薄脂液,很难收口,多沿四肢呈带状分布,后者乃因素体虚弱,感受疫气,内浸血脉,毒气塞滞,其结节多见于面部,表现为新生者色浅红或红黄色,陈旧者色深红或红褐色,后期往往使颜面凹凸不平,常伴有手足麻木不温。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肝俞5440双穴
    阳辅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天池5240双穴
    少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颈百劳5230双穴
    肘尖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手三里483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二白4830双穴
    束骨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 【案例】

    袁志明等艾灸治疗瘰疬65例
    治则:行气散结,温化痰凝。选穴:至阳、膈俞穴。操作:每穴用艾灸盒内装艾,灸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临床治愈:艾灸治疗5次后瘰疬消失,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至少3个月无复发者,计61例;有效:艾灸治疗10次后瘰疬逐渐减小,计3例;无效:艾灸治疗30次后瘰疬大小仍无改变,计1例。总有效率为98.5%。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亦可采用火针与灸法,其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火针针刺不宜太深。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对已破溃者,应配合外敷药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温和灸,有利于疮口收敛。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 首页|
  • 品牌简介 |
  • 特色技术|
  • 专家在线
jdf-icon

中华老艾堂艾灸加盟中心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008-6909 微信:laoaitang

地址:中国郑州文化路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