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让口唇湿烂消失

  • 【概述】

    口唇湿烂是指口唇有糜烂的症状,常同时见有口唇肿胀、干燥、裂口、脱屑、结痂等症。本症与医学文献中所记载的“唇风”、“唇疮”、“紧唇”相类似。西医称为慢性唇炎。多因脾胃湿热、血虚风燥所致。
  • 【症状】

    (1)脾胃湿热:多见于下唇偏重,伴有肿胀和黄色痂皮,或层层鳞屑剥脱,痂脱落后底层光亮色红,其上又不断有新痂形成,可出现裂口有烧灼感触痛,反复不愈,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2)脾胃蕴湿:唇缘肿胀湿烂,其底不红,渗液较多,干后结痂灰白、裂口、脱屑,时轻时重,有微痒痛感。伴脘腹胀满,口淡纳呆。舌胖淡,苔白微腻,脉濡。
    (3)气滞血瘀:口唇部皮肤增厚,色黯红,或淡红色,常附着有脱屑,有时表面可有萎缩,面颊鼻背可出现同样斑块,发生在面颊,皮损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
    (4)血虚风燥:唇缘部湿烂并见圆形皮损,边缘稍隆起,色淡光亮,口内颊黏膜可见有网状白膜,间或发木发痒,无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脉濡细。
  •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脾胃湿热口唇湿烂与脾胃蕴湿口唇湿烂:二者均与脾胃蕴湿有关,前者是脾胃有热或嗜食辛辣,温热熏蒸所致,故常带有明显热象,如自觉有烧灼感,触痛,局部损害常发红、表面常结有黄痂,舌红苔黄等。而后者则是脾胃蕴湿不化,多因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所致,多见唇缘部湿烂,肿胀不红,渗液较多,结痂为灰白色,舌胖淡有齿痕,脉濡。
    (2)气滞血瘀口唇湿烂与血虚风燥口唇湿烂:二者同为虚证,且均与血分有关。但前者由于气机不畅,血随气结,口唇失于濡养所致,其口唇湿烂的特点是:局部皮肤肥厚并浸润斑块,唇缘部呈黯红色,表面有脱屑裂口或见萎缩,同时面颊鼻背也可有同样皮损。后者则多见于胃阴不足,口唇湿润,又脾虚有湿,遂生此症,其口唇湿烂的特点为:唇缘部色淡光亮,脱屑,口内颊黏膜可见有网状白膜,间或发木发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合谷483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内庭4830双穴
    大都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阴陵泉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胃俞54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膈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一般,患者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治疗期间多食苹果,少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日晒,风大季节口唇常以油质润之。戒除吸烟、咬唇、舐唇等不良习惯。
  • 首页|
  • 品牌简介 |
  • 特色技术|
  • 专家在线
jdf-icon

中华老艾堂艾灸加盟中心版权所有

全国服务热线:400-008-6909 微信:laoaitang

地址:中国郑州文化路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