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低热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持续两周以上的长期低烧,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
【症状】
-
(l)阴虚发热:低热每于午后出现,傍晚达到高潮,以后逐渐下降。兼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少力等症。
-
(2)阳虚发热:低热持续并有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等症
-
(3)气虚发热:低热出现于热病后正气耗伤,脏腑功能衰退,每见面色咣白,饮食不化,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劳倦则更,舌质偏淡,脉细软无力等症.
-
(4)血虚发热:低热出现于大失血和饮食劳倦,脾胃虚弱后,每见面色少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觉肌肤发热,唇舌色淡,脉细而虚数等症.
-
【病因 】
-
(l)内伤发热治疗的诊断要点: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均有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史。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发热不恶寒,或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疲、自汗或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内伤发热治疗的辨证分析,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
(2)内伤发热治疗的诊断要点: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时常伴有恶寒,一般为持续性发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起病初期常有头痛、鼻塞等表证。本病临床证候主要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等类型。前三者属虚证,后两者为实证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
【艾灸取穴】
-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2天 | 大椎 | 54 | 60 | 单穴 |
肾俞 | 48 | 30 | 双穴 |
中极 | 54 | 60 | 单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3天 | 膏盲 | 54 | 60 | 双穴 |
肝俞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第4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脾俞 | 48 | 30 | 双穴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注意事项】
-
艾灸对本症状疗效肯定,但本症多虚,且发病时间较长,并可虚实转化,在艾灸治疗的同时,应该结合病因,或服用相应中药治疗。